第二节 地面载具的装甲
在装甲视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关于载具装甲的很多信息,诸如装甲厚度、装甲倾斜角度、从镜头方向对鼠标所指位置的等效厚度、装甲类型、附加装甲和间隙装甲。装甲的颜色表示的是对于这辆车而言最后和最薄的位置,红色则为这辆车最硬的位置,黄色为适中,绿色为最薄的位置。
坦克的不同的装甲类型的硬度是不同的,从坚硬程度上由高到低的排序为:轧制均质装甲→铸造均质装甲→炮钢→结构钢→履带,也就是说同样厚度的轧制均质装甲要比铸造均质装甲更禁打,但也未必如此,在此我们说一说两种装甲的优劣。
铸造均质装甲
铸造均质装甲,顾名思义,该装甲是通过用融化了的钢灌入特定模具中铸造而成的一种装甲,因此可以自由决定其形状。由于车体和炮塔用的是一整块铸造钢,因此可以加快生产速度降低成本,而且整体的钢在遭受冲击时能将冲击波分散开并传递到悬挂上,因此铸造均质装甲在面对高爆弹时拥有更好的吸收力。
轧制均质装甲
轧制均质装甲,这种装甲使用一种特殊的工艺轧制而成,通过用水迅速冷却使钢体迅速收缩,从而增大它的密度,这种制作方式类似于刀剑制作时的淬火。但是这种工艺必须在冷却时对钢体进行碾压来防止其变形,因此制作出来的都是平直钢板,再加上密度增大使其硬度也增大,在切割起来尤其麻烦,成本也因此增高。用这种钢板制作车身时多时焊接或铆接,在受到高爆弹冲击时这些接缝会导致钢板之间振动频率不同而很难将冲击波分散开,因此相对铸造均质装甲而言,这种装甲在受到高爆弹攻击时更为致命。不过更高的密度带来的更高的硬度使得在面对动能穿甲时效果要高于铸造均质装甲,而且也更容易造成跳弹。
游戏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载具使用的钢体并不是一种,尤其是苏联的T-34E,更是在原本铸造的炮塔外面加装了轧制均质装甲来提高防护。
炮钢
炮钢的钢材并不是很硬,相比硬度作为炮管更重要的是韧性。炮管虽然也是铸造的但是其工艺与前者还是差异不小的,而且炮管制作起来非常麻烦,需要很多次压制和收缩,想把炮管作均匀了而且还能保证足够的密闭性,又不至于因为过大的膛压而炸膛,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是很难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德国的比美国和苏联好那么多的原因了。鉴于历史上很多坦克撞墙的场景要把炮塔冲后这一点就可以得知炮管脆弱到只要一撞墙就完蛋的地步。总之炮钢是一种抗压抗高温能力强但是不怎么硬的钢材,技术方面我也就不多探讨了……毕竟我也不清楚……
结构钢
结构钢相比前面那些家伙们就显得相当没技术含量了,仅仅只要不变形能承载的住这辆车就足够了,和我们建筑用钢很像。
履带
履带虽然是坦克身上最脆弱的金属,但是胡在坦克表面上来提高防护这一点还是做得到的,不过关于那些认为履带防护效果比车身还好的而把整辆车铺满履带的,我只能说是心理作用……不过重坦的履带厚度足够提前引爆各式穿甲榴弹和破甲弹,效果还算可圈可点。
车体装甲
当我们把鼠标移动到附加装甲上时,看到那个装甲厚度不是很厚,就以M4A2为例,图中所指出位置的装甲厚度是25.4毫米,但是别忘了还有后面车身的装甲呢,加上后面车体侧面本身的厚度38.1毫米的装甲后,这个弱点位置的实际厚度为63.5毫米。这一点在KV-1、虎(p)等坦克上容易被忽视,以为虎(p)的前脸只有102毫米呢,实际上是102+102合计204毫米。不仅是附加装甲,贴在车身和炮塔上的车轮、履带等在游戏中有穿甲厚度的小物件也能提高对应位置的装甲厚度,不过一些非焊死的附加装甲、裙甲、小物件是会被打掉的。
附加装甲通常会出现在坦克的正面易击穿位置、弱点位置、炮塔座圈等地方,而一些附加装甲会离车身有一定距离在中间制造一个间隙,我们管这个叫做间隙装甲。间隙装甲可以提前引爆很多有装药的弹种,不可小视,具体内容会留到后篇再详细讲解。除了特意安装的间隙装甲外,履带和车轮本身也可以算作是一种间隙装甲。
最后一句忠告,无论装甲多么的优秀,过分信赖自身装甲是不行的,即使地上的火力造成不了太大威胁,别忘了还有天上。
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战争雷霆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