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面对来势汹汹的德国装甲集群,苏联红军不但全力发展坦克装甲车辆,更是高度重视反坦克炮兵的建设。
不成功便成仁的苏军反坦克炮兵
曾经有一名叛逃到西方的苏军军官维克托·苏沃洛夫写过一本叫做《苏军内幕》的小册子,其中这样评价苏联的反坦克炮兵和所使用的牵引式反坦克炮:
“牵引式反坦克炮较自行式反坦克炮在制造和使用上都要容易得多。在战时,减少坦克的产量也许是可以容忍的,其结果只是降低了进攻的强度而已,但若降低反坦克武器的产量则会是灾难性的,不管出现什么情况必须生产足够数量的反坦克武器,否则敌人坦克的突破可能对整个军工生产计划、国民经济以至苏联本身产生致命的结果。
第二,牵引式火炮的正侧面投影都非常小,至少比自行火炮小一半。它在单独与坦克战斗中,特别是在最大射程处战斗时,投影面积小比装甲或机动性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
第三,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反坦克炮用于两种情况。在防御上,用于敌人已经突破防线并迅速前进,而我们要不惜代价加以阻止的时候。在进攻上,用于己方部队已突破敌之防线迅速推进,而敌对我翼侧发动攻击,以图造成我突击部队与后方隔断的时候。在这两种情况下,反坦克炮必须将敌人坦克阻止在坚决不允许敌人通过的预定线上。牵引式反坦克炮由于其结构重量重而不能机动,故将被迫战斗到阵亡为止!!!
损失肯定总是非常大的,这就是为什么传统上总在其炮身上写着“别了,祖国!”的标语。但由于反坦克部队将敌人阻止在预定线上,却可以挽救整个师,整个集团军,有时候是整个方面军——这就是在库尔斯克发生的事。
如果反坦克炮是自行的,它们的指挥员在敌人压力下,就会撤到较安全的阵地,这样他的反坦克分队可以得到挽救,但却会给师、集团军、方面军或者几个方面军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反坦克炮兵部队的指挥员很少会在头脑中产生叛逆不忠的思想,他不会在紧要时刻想到后撤,因为其反坦克炮没有自行的手段。他们的装甲牵引车在战斗中隐蔽在阵地后方,在敌人致命的炮火下,想把炮拖离战斗是困难的。
所以对炮手来说,当他们阻止敌人越过其固守的阵地时,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击退敌人的进攻,要么死亡!”
在苏联林林总总各种反坦克火炮中,有一种火炮一直被军迷们津津乐道。这就是苏联二战期间研制装备部队的ZiS-2型57毫米反坦克炮,这是苏联为应对纳粹德国“虎”式重型坦克而作的一次努力,具有长身管、高穿深的特点,军迷中有“57神针”的美誉。
德军“超级坦克”的冲击
早在1940年苏芬战争时期,苏军根据情报和冬季战役的经验,下达了研制高穿深反坦克炮的任务。苏联人认为,冬季战役中苏联坦克的表现,一定会吸引德国人的注意力,而苏联厚重坦克对于德国装甲部队的技术优势,也将会被德国赶上。与此同时,除了当时已经应用到战场上的德国Ⅲ、Ⅳ号中型坦克外,苏联谍报人员向国内反馈了德国正在试制“超级坦克”的情报。虽然苏联尚未真正掌握德国“超级坦克”的设计指标,但已经明显感觉到这种坦克对红军坦克集群以及防御作战时需要仰仗的反坦克炮兵的压力。为此,苏联很快下达了新型坦克炮、反坦克炮的研制任务。
ZiS-2型反坦克炮的研制最初是为了对付德国NbFz试验型重型坦克。
其实,德国这种所谓的“超级坦克”是NbFz试验型重型坦克,这是一种陈旧的多炮塔坦克设计,配备有75毫米和37毫米火炮。显然,苏联人高看了这种“超级坦克”,认为其装甲厚度可能达到苏联自己KV-1重型坦克的40~75毫米,并将此作为新型反坦克炮的设计指标。最后,反坦克炮的设计任务交由高尔基市的No92工厂设计局负责,主设计师为格拉宾。新炮于1940年5月投入研制,格拉宾选择了一种苏联红军从没有装备过的火炮口径——57毫米,并研制了专用的次口径穿甲弹。在试验中,这种新型火炮表现出了很强的穿甲能力,初速900米/秒,能够轻易击穿90毫米厚的轧制均质钢装甲,大大超出预期,比德国当时的50毫米反坦克炮更好。
这种新炮的工厂编号Ф-31,1941年初定型为M1941型57毫米反坦克炮,苏军军械装备序号52-П-271。由于1941年初,No92工厂接受表彰,被命名为“Zavod imeni Stalina”(斯大林工厂),因此该炮也被简称为ZiS-2(斯大林工厂第2号)。
6月,No92工厂开始批量生产这种火炮,但在向苏军交付了371门火炮后,该炮的生产就于12月1日被叫停,前后只维持了5个月。因为在部队试用中发现,这种新型反坦克炮弹虽然能够轻易击穿德国坦克装甲,但是却没有在内部造成更大的破坏。加之57毫米口径是当时的新口径,制炮成本比较高,作为一种团属火炮,它要比ZiS-3师属火炮贵10到12倍,这主要是其长达4米的身管造成的。此外,炮弹也需要重新建立生产线生产,供应上很成问题。因此,在现有76毫米反坦克炮尚能对抗德国坦克的情况下,这种在当时穿深富余的新型反坦克炮就不那么受部队待见了。
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战争雷霆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