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战争雷霆T-26坦克属性评测,以及T-26的研发历史介绍,喜欢这辆苏系轻坦的朋友可以看看。
简介:
T-26坦克是苏联红军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所使用的一款轻型步兵坦克。它被广范的运用于20世纪30年代的多次地区冲突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直到20世纪60代年最后一辆战车在芬兰退役为止。T-26是苏联在1931年于英国维克斯六吨坦克(维克斯MK.E A型坦克)的设计基础上自行生产改进的版本。
T-26也常被认为是20世纪30年代最为成功的坦克设计之一。苏联一共生产超过11,000辆T-26坦克、,远超过同一时期其他国家生产的任何坦克。其衍生型大约有53种,包括火焰喷射车、战斗工兵车、遥控坦克、自行火炮与人员运输车等;其中23种衍生型号进入量产。
在20世纪30年代,T-26坦克在西班牙内战、诺门坎战役与冬季战争中均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
1941年6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席卷苏联之际,它是红军在巴巴罗萨作战中所配备数量最多的坦克。虽然这型坦克虽然在二战当时性能已经过时,但直到1945年苏联进攻东北关东军时仍可见到该型坦克的身影。
研发与战史:
1931年正式定型,1932年装备苏联红军。T-26轻型坦克和BT-7快速坦克都是苏联红军坦克部队早期的主力装备,其生产量是战前其它各国的坦克产量都难以相比。T-26坦克和德国的Ⅰ号坦克都是以“维克斯”坦克为基础设计的,两者底盘外型相似,但T-26的火力大大高于Ⅰ号,而且超过了Ⅱ号,达到甚至超过了38t和早期Ⅲ号的水平。早期T-26的主炮为37mm口径,后期口径加大为45mm。不过T-26轻型坦克的装甲防护过差,没有足够能力抵抗步兵的火力,以至于后来被枪毙的巴甫洛夫大将得出“坦克不能单独行动,只能进行支援步兵作战”的错误结论。
T-26的参战范例当属哈拉欣河战役,虽然被击毁甚多,但同样为胜利立下了功劳,同时也暴露出装甲过薄的弱点。
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初期,T-26等旧式坦克在数量上还是红军的主要坦克装备。虽然T-26性能较T-34等新型坦克大为逊色,但德国参战的坦克数量大大少于苏联,而且性能优于T-26的Ⅲ、Ⅳ号坦克装备数量更少,所以苏联当时不存在装备性能落后问题。反而是由于红军大部分指挥人员素质低下,再加上以松散的阵容对抗德军的坦克集群,以及暴露在德军步兵火力下缺乏协同的无谓冒进,使得T-26等坦克的数量损失巨大。
结尾评述:
T26在二战前大规模使用有3次,西班牙内战,诺门坎和苏芬战争。在西班牙内战的守候,T26全面压倒了德意两国的轻型坦克,但是经常错误的被派去进攻反坦克炮阵地,损失很大。在诺门坎战斗中,T26作为苏军的打击拳头,把日本的豆坦克打得哑口无言,但是由于装甲薄弱,也被日军步兵近战击毁了很多。可到了苏芬战争中,T26除了装甲薄弱的缺点以外,还发现了其火力严重不足的缺点,根本无法对付芬军的坚固堡垒和工事。
从这些战争中可以发现,T26可以完成它该完成的任务,比如压制对方轻型坦克,突破不坚固的防线,快速穿插包围敌步兵等,它无法完成的任务是攻克设防坚固的敌军防线,尤其是加强了反坦克火力的防线,这很正常,其他轻型坦克也做不到这点。
T26的实战损失确实比较大,这说起来并不是总体设计有很大的缺陷,而是因为苏联对T26的某些简化造成的。对T26这样的轻型坦克而言,其装甲基本上只能防一点轻武器,要想提高战场生存能力,只能从两方面下功夫,一是机动性,二是良好的观察能力。高机动性可以减少被击中,视野好则能更好的发现威胁并进行躲避。T26在机动能力上做得不错,速度很快,但是取消了指挥塔,使得车长的观察能力大打折扣,而且T26的车长还要担任炮长,作战的时候几乎无暇进行四周的观察,因此很容易被侧后的火力袭击,此外T26的火控能力也不太好,精确射击能力不足,据说在300米内才可以取得比较高的命中率,这么近的距离对T26薄弱的装甲来说,实在是太危险了。
T26实际上也代表了苏联坦克的一贯特点:装甲较好,速度较快,强调火力,但是观察能力和射击精度较差,人机工程也较差。
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战争雷霆专区